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襄阳市总工会 > 职工文苑 > 正文
【紫薇书香征文作品赏析】人生因境界而美好——漫谈《人间词话》
2022-09-01 17:42:47  来源: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毛成蕊  点击量:
【字号: 】【打印

 

ZxWL84cH0JRLLqtkOJieqZ4SUp7Gzfzf=SGv8dUe7xA7q1552607140706.jpg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梁代,源于民间燕乐,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我国现存《唐五代词》,唐五代词总集,收81家,1148首,其词采自《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和《全唐诗》中的附词等。《全宋词》,收330余家,约 2万首。在历史的天空中,词的总数就如我们现在头顶的苍穹一样——繁星无数,但牵起词的发展脉络、写作与鉴赏、词家排序的线索的中国文艺美学在刘勰《文心雕龙》后无几创新,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清刘熙载《词概》、陈廷焯、况周颐《惠风词话》均有力所不及或落前人窠臼。直到王国维先生用六十四则中国古代学者传统笔记《人间词话》,梳理出词在美学上的星座和星座秩序,词的品评有了里程碑式的飞跃!

一、《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和三重境界

(一)核心思想——“境界说”

《人间词话》是话人间词,品评词作和词人。那什么样的词是好词?词和词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一》),是《人间词话》的开篇,它的地位就像议论文写作方法一样,开篇点明中心观点。词以营造境界为最佳,不管词的表面是女子还是爱情,只要有境界就会有高的格调,有名句名篇,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最优秀就是因为这个。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人间词话·三十二》)告诉我们鉴赏作品不要在乎词作的内容是否是写风月等俗事,要关注词作本身的内在精神有无境界。这和人际交往是一样的,德是基础。词的基础是“神”,是境界!

(二)什么叫有境界呢?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六》)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国维认为境界的载体可以是景物、可以是情感,但真的有境界必须是词中有真景物、真情感,反之就是无境界。

(三)境界有分类吗?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八》)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人间词话·三》)

境界有大小之分,还有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境界有大小,但只要真情真景,在格调上是没有区分的,只是词风有别,这就好比人,只有格局大小,没有贵贱之分。

(四)怎样写才有境界呢?

王国维认为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作,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只有词人有赤子之心,方可我手写我心,作品才能真诚感人,这是对词人道德和人格的要求。

那运用在创作中应该如何?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六十》)

这就是要把握“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关系。这实质上是要求文学创作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词人要体验生活,又要能够发现常人眼中看不透、看不深刻的问题。就如春日赏花,我们繁花似锦、人事欢乐外,作为读书人,我们还要悲天悯人,思考一下,幸福生活哪里来?思考一下,是否全天下的劳苦大众都在享受明媚春光?由此,我们更能理解我们所处的民族、国家,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读书不能太死,书籍是我们成长的工具,我们不能被书读。文学批评中不能忘记知人论世。

(五)词人想成为大学问者,士大夫想要成大事业者,如何修炼自己的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人间词话·三十六》):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第一境也。

找到目标,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开阔视野、抬高眼界,不让心为形役、身为物役,从现实的迷乱之中摆脱出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 此第二境也。

坚定的理想,站位高,眼界宽,心胸开阔,顺境中不骄不躁,逆境中逆境飞翔、御风而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         

事业、理想和信仰的征途上,可能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可能会曲折中前进,但在经历了艰辛探索和追求后,当我们回头望时,原来荆棘丛生的奋斗中就就已然兑现了对自己的承诺,收获累累果实!更能够明白一直以来要追求的不都是外在的名利与价值体现,而是内心的丰盈与满足,这个收获是人生境界的真正提升。

二、共话我们的境界

词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无大小,但须真景物、真感情,在有无之境和无我之境中做到情景交融,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活读书、读活书,达成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三句词精妙地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最终的顿悟,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找准定位,不为外人的评价所累,即使身体戴着镣铐跳舞,心灵也要插上自由的翅膀。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砥砺风华、锤炼品格、增长才干,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漫漫人生路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人间词话》值得被我们不断阅读、不断体验、不断研究!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对《人间词话》的理解还有很多漏洞,所以盼望着大家发觉《人间词话》更多的妙处,以诗词丰盈我们的人生!

 

王国维和《人间词话》简介

一、多姿多貌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作于1908-1910年,初刊于光绪三十四年《国粹学报》。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京朴社首次刊行标点本以来,迄今已有160余种版刻。它是首部中西合璧的文学批评著作,它吸收了康德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

二、国学大师王国维

斯人已逝若彩虹,遇见方知有。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同乡。从事文史哲数十载,是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一生著述62种,批校典籍近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1925年,受聘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也是民国知识阶层的“四大导师”之一。清华大学中有其衣冠冢,梁思成设计、林志君书丹、马衡 篆额陈寅恪撰文。碑文中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古称日、月、星为三光)”。梁启超称赞王国维“不独为中国所有之学人,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朱光潜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精细周到)。”黄霖评价“《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理论精辟,自成体系,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版权所有:襄阳市总工会 主办单位:襄阳市总工会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办公地点: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春园路38号 | 办公电话:0710-3224881
鄂ICP备14010481号-2 鄂公网安备42060602000365号
总编辑:李宏音   责任编辑:王洪云
建议使用1200*8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