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襄阳市总工会 > 职工文苑 > 正文
【心得感言】三线精神永流传
际华3542 肖朝霞
2021-04-06 15:55:27  来源:  点击量:
【字号: 】【打印

  近日公司组织参加襄阳市国防科工行业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第一天上午的议程就是到5713工厂谷城老厂区进行红色教育,标志性的圆形幼儿园大门、70年代特有的书法字体、一栋栋老房子一件件老物件,让人满眼满脑都是年代感,入眼入心都是“李焕英”,粮票、洗澡票、老车票,都在向我们讲述当年的三线故事。走在陈列馆里,我不禁想起了公司老职工一直跟我们提过的,当年从3541、3611、3509甚至是陕西、山西或是更远的地方,汇聚到襄阳建设3542工厂的故事,虽然我没有经过那个年代,也没有三线子弟成长的经历,但从入职后的企业生活,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三线文化。三线企业建设的苦与甜,缔造了独具特色的军工文化,不仅锤炼了一代又一代的军工子弟,也让我们这些青年职工的奋斗热情痛快燃!

  没有最苦只有更苦。适逢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军工企业的党员,应当首先了解三线企业建设、军工企业发展的历史。三线建设是毛主席根据当时国内外地缘环境,提出的抗御外敌战略,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主要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和部分西北地区,在上世纪60年,这些地方的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大多三线企业建设之初,都有过睡牛棚,挤地铺,喝稀饭,职工既是工人也是泥瓦匠,既是技术员也是管道工的经历,按照“靠山、分散、进洞、隐蔽”的战略,当时的企业都窝在山沟沟里,在缺粮缺油道路不通的年代,一到大雪封山,厂长带着干部出去为职工找吃的就成为历史特殊的记忆。空前严峻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大约只能用没有最苦只有更苦来形容了。

  没有最忠诚只有更忠诚。党中央一声“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号召,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领域的仁人志士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不讲条件互相支持,不畏恶劣环境和艰难困苦,将自己甚至是子女的青春都奉献在了工厂,表现出对党至高无上的忠诚。

  当年好多三线企业建设时都有从东北工业基地过来的同志,来到荒无人烟的大山沟里,自己的父母和亲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状况。直到来探亲,经历长达数十小时的火车,辗转汽车,搭上了老乡的牛车,直到最后的步行数十公里,来到工厂的大门时,看到的就是那些本该在家里优雅生活的孩子们在盖房子种树的场景,多少亲人当场嚎啕大哭或是潸然泪下。即便如此,这些建设者们依然没有放弃,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企业,在这种忠诚无比环境熏陶下长大的子女们,最终又成为了军工子弟,成为了二代、三代甚至是四代职工,他们的青春与人生,与企业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没有最特别只有更特别。无论是忠诚为党、赤诚为国,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或是不惧挫折、敢于担当,又或是以厂为家、甘于奉献,最后都化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军工作风。我也曾听过3542工厂建厂之初,有的干部为了给企业省钱,硬是从火车站走路回家,这种把工厂利益放在第一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依然要绵绵传递的精神。曾经翻阅了3542公司的老照片,一张职工围坐在食堂吃饭的照片让我感触很深,十人左右,每人端着一个黄色的搪瓷钵子盛着菜,面前是一小筐略带黄色的馒头,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们脸上发出的那种自信、大方、充实、满足、朝气蓬勃的笑容,问过厂里的老职工,这个场景约莫是工厂还在建厂时的样子,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能看到如此充满正能量的笑容,不是对军工精神军工作风最好的诠释吗?

  2008年汶川地震时,抗震救灾成为第一要务,当时企业承接了1000顶应急帐篷的政治任务,没做过、缝纫机不适应、交期太急,三大阻力立于眼前。“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也要把帐篷赶出来”,这是当时企业的态度,没做过就到兄弟单位去学;缝纫机不适应就让缝纫机功能发挥到最大,不知断了多少机针不知维修了多少次机器;交期太急就打破惯例进行两班倒。当时我入职不久,被安排在烫断绑带。当时有很多退休的老职工,每天主动到现场帮忙,我一个也不认识,但我知道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四二人。金融危机、抗震救灾、防洪防汛、市场挑战、抗击疫情,四二人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披荆斩棘,不断创新高,用实际行动书写大大的“军工人”三个字。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前进,曾经的老军工企业大部分都从山沟沟里搬出来了,曾经的职工礼堂、理发店、澡堂都成了历史的印记。一部《你好,李焕英》又将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到了三线文化上,大家争相到襄阳打卡,争相到卫东公司打卡,但3542很多职工回到3611、3541、3545的山里老厂区打卡,我觉得这才是应有的“气氛组”,我能何其有幸,能从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故事、一件件我身边经历的事情中,感受到永不磨灭的三线精神。

 
 

版权所有:襄阳市总工会 主办单位:襄阳市总工会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办公地点: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春园路38号 | 办公电话:0710-3224881
鄂ICP备14010481号-2 鄂公网安备42060602000365号
总编辑:李宏音   责任编辑:王洪云
建议使用1200*8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