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姓方,年过九旬、满头银发,但是精神矍铄、身体健朗。现在,只要有空,我这个当外孙的就会去看望她,陪她聊天,用心倾听她的诉说。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这话是真理。起初,去看望婆婆,我最多坐半小时就会起身告辞。现在,我陪婆婆聊一整天都会觉得是种享受。 我们的聊天,基本上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完全就是“意识流”式的沟通。 大多数时候,在简单询问我的小女儿近况后,就进入以婆婆为主导的诉说阶段,我则适时插话,促进相关话题往纵深发展,婆孙间的配合相当默契。 婆婆会讲“我小时候”的事情——你那时候简直是个“哭将”,白天睡觉不哭不闹,晚上又哭又闹,一直哭到第二天天亮,你妈要起来下地干活时你睡着了,你妈把你养大可不容易;大夏天,村里和你同辈的娃娃,都到村头的堰里游泳,你不会游泳,就像个小猪在堰边“卧泥”,你妈怕“淹坏”你,天天中午到堰边守着你;你拿着棍子,帮大人把猪往圈里赶,结果大猪把你拱翻了,你就在地上打滚儿;每年院子里的枣子红了,你拿着竹竿“打枣子”,枣子落下来、砸到你头上,你哇哇地哭…… 婆婆会讲“知青插队”时期的事情——城里来的知青,分派到公社食堂干活,让他去地里割点韭菜,结果割了一把麦子回来;村里的狗子、鸭子、鸡子,经常莫名消失;晚上,稻田里成群的年轻人拿着手电筒、铁叉子捕捉青蛙;白天,一群小伙子围着堆满脸盆的热乎乎的青蛙肉,边吃边笑…… 婆婆会讲“粮食不足”时期的事情——先是挖野菜,就着米糠一起煮着吃;接着,村里的“榆树钱儿”被吃完了,开始吃榆树皮;大年三十,围着饭桌上不多的食物,全家人都是你让我、我让你,都不愿意第一个动筷子…… 婆婆会讲“外公在世”时期的事情——外公在供销社的时候,每次你去了,就给你买甘蔗熬的“疙瘩糖”吃;和外公出去玩,你走几步就耍赖不走了,他就背着你;1989年,外公胃癌晚期,住院的时候,还念叨着“明年小军过12岁,一定要花60块钱,给他买件最好的衣服”…… 婆婆会讲“进城以后”的事情——外公走后,她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一直居住在房管局分配的“廉租房”里;独门独户,谁也不认识谁,她总是说“没有农村自由,串门儿都不方便”;吃完午饭,只要天气晴好,她就会到居住地附近的广场去晒太阳、和年龄相差无几的老头儿、老太太聊家长里短…… 婆婆会讲“最近时期”的事情——隔壁“瞎子”的儿子谈女朋友了,没结婚就住到一起了;菜市场里,一个40多岁的女人,蹲在地上选姜,背后停放的自行车篓子里的烤鸭,被人拿走了,还不知道;一个老头儿在肉摊前和老板讨价还价,结果裤兜里的钱包被一个小年轻用夹子夹跑了…… 婆婆,你吃的盐比我吃的米都要多,你诉说的那些永远不可能重现的过往,有真善美有假恶丑,让我神往,更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能够听到来自长辈的诉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和幸福呢? 那些经常自称忙得焦头烂额的年轻人们,请少上会儿网,请少刷会儿微博,请少玩会儿微信,请主动多和家里的长辈们聊聊天,请主动多听听长辈们的诉说,那样你肯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无论如何,都请用真心真情关照一下我们的长辈;因为,我们也终将会老去,长辈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