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伟 黄洪涛
3月11日,江苏省苏州市第三工人文化宫启用仪式在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举行。自此,苏州市的劳动者拥有了3处文化家园、心灵栖所。
这3个工人文化宫,分别地处苏州城区的姑苏区、相城区、高新区,采用3种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构筑起服务苏州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的“黄金三角”。
“自建自管”:“一宫”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
去年,苏州市工人文化宫(简称“一宫”)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
这个有着63年历史的工人文化宫,在新时代仍然生机勃发。这里承载着苏州人的青春记忆,格外受关注。苏州市工人文化宫采用“自建自管”模式,即自主建设、自主管理。
2008年6月18日,经过一年半的“大修”,苏州市工人文化宫改造竣工,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工人文化宫,将绝大部分场地用于公益活动的开展,还新布局了7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供职工和市民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
苏州市总工会立足寻找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道路最佳结合点,一方面坚持文化宫“姓工姓文”的公益性原则,一方面立足可持续发展,走市场化道路,以商养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苏州市工人文化宫坚持“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的宗旨。每年举办“姑苏职工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还曾举办“爱在盛夏·相约文化宫”大型交友活动、苏锡两地职工书画展、职工美术作品展等活动,丰富了广大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强力支撑公益性项目的同时,市工人文化宫对所有经营性项目严格把关,做到既不失文化品位,又能为文化宫盈利,实现了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
“自建他管”,“二宫”引入专业团队整体运营
去年4月28日,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简称“二宫”)建成开放。
作为2020年苏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前不久,该项目荣获2020苏州十大民心工程入围奖。
经过苏州市总工会4年多的精心设计建造,“二宫”(一期)占地面积4.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56亿元,具备文化艺术中心、健身文体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配套服务中心等功能。
响应全国总工会关于机构编制调整优化以及回归公益主业的工作部署,苏州市总工会在“二宫”试行“三不”原则,即不设事业单位、不增人员编制、不补日常经费,引入一支专业运营管理团队——苏州圆融发展集团公司,负责整体运营管理。
自开业以来,“二宫”月均客流量达8.5万人次,月均活动场次25场,是传统运营模式下文化宫的2~3倍。调研数据显示,近一半职工群众到访“二宫”的频次是每周至少1次,80%的职工群众停留时间是1~3小时。
圆融运营团队除进行自身日常运营管理的考核外,需根据相关协议规定接受苏州市总的工作指导与监督,以保障“二宫”运营不偏离主责主业的轨道。
目前,“二宫”(二期)——工匠广场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之中,项目将以“大国工匠,传承再生”为设计理念,采用苏州园林设计风格,体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他建他管”,“三宫”探索“宫馆共建”新模式
此次新启用的苏州市第三工人文化宫(简称“三宫”),依托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的场馆空间,探索“宫馆共建”新模式。
通过增挂复用优质专业资源,“三宫”规划“四大阵地、七大功能、十大场馆”服务单元,集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生活娱乐及亲子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打造苏州市广大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阵地。
“四大阵地”包括苏州高新区党建带工建实践馆、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劳模馆、职工书屋。“七大功能”集聚构建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促进职工素质提升发展等,实现服务职工文化生活的创新发展。“十大场馆”涵盖教育培训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打造层次丰富、类型多元的文体服务综合体。
作为市第三工人文化宫的运营主体,苏州高新文旅集团将结合场地资源和专业团队优势,持续开展文艺演出、阅读推广、职工才艺培训、亲子运动会、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提供更加便捷、普惠、精准、专业的高质量文体服务项目。
“工人文化宫是‘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更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温祥华表示,启用市第三工人文化宫,通过整合现有优质场地和专业服务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工人文化宫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公共文化场所和职工文化阵地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自建自管”到“自建他管”再到“他建他管”,3座工人文化宫采用3种不同的建设运营模式,实现了建设运营做“减法”,服务职工做“加法”。
温祥华表示,要将市第三文化宫建设成为“职工加强学习、愉悦身心、锻炼体魄、陶冶情操的学校和乐园”。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向广大职工传播“江南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升,助力打造“苏州制造”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