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边区临时省委:鄂北山村的红色首府和红色工厂
(宜城市板桥店镇新街村航拍图) 鄂北岗地,红色热土。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边区襄(阳)枣(阳)宜(城)(以下简称“襄枣宜”)革命根据地是湖北省境内的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与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犄角之势,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宜城市板桥店镇新街村地处襄枣宜三县交界,是襄枣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其成为红九军二十六师的后方根据地,建有枪炮厂、子弹厂、被服厂等兵工厂和红二十六师医院,为鄂北革命的提供了坚实后盾。 1932年2月2日,在新街村,中共鄂豫边特委改组为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员会,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改组为鄂豫边区临时省苏维埃政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成了鄂豫边区革命的中心。
(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红色政权扎根山村 新街村位于宜城市东北角,宜城、枣阳、襄州三地交界处,丘陵起伏,群山环绕,为这个小山村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在新街村村委会院内,苍松劲柏,绿树成荫,青砖灰瓦的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显得庄重肃穆,馆内陈列的塑像、场景、油画、文物、沙盘等,带着我们重温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湖北省委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将全省划分7个暴动区,每个区设立党的特别委员会,鄂北区就是其中之一,包括今天襄阳、十堰以及随县和钟祥。同年8月,鄂北特委在枣阳翟家古城成立,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和年关起义,建立了红色割据区域,1928年4月至8月,因国民党反动派两次血腥的“清乡”围剿,鄂北特委解体。 1930年3月,鄂北特委重建,组建革命武装建立了东到枣阳兴隆集,南到当时钟祥县板凳岗,西到襄阳东津湾,北到滚河张家集,面积达27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的襄枣宜根据地。1930年10月,因叛徒出卖鄂北各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中央整合鄂北、豫西南(当时的南阳地区)两地党组织,在河南邓县白落堰(今邓州市龙堰乡白落堰村)成立中共鄂豫边区特别委员会,统一领导鄂豫边区的革命斗争。 中共鄂豫边特委成立后,作出集中红军主力和部分县区赤卫队攻打唐(河)泌(阳)桐(柏)三县的决定,以解决红军粮草、弹药之不足的问题。1930年11月30日,红二十六师攻占唐河县,震惊了豫西南和鄂北的国民党反动武装,调集近2万的兵力对襄枣宜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两次军事围剿。因敌我力量悬殊,加之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导致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接连失利,生死攸关之际,贺龙和邓中夏率领红三军主力进军鄂西北地区,缓解了襄枣宜根据地的压力,使其获得了恢复和发展。 为了加强对根据地领导,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和中共鄂豫边区特委分别于1931年6月和12月由枣阳翟家古城和南阳城区迁到今宜城市板桥店镇的新街村。1932年2月2日,中共鄂豫边特委改组为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员会,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改组为鄂豫边区临时省苏维埃政府,新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小集市成了鄂豫边区革命的中心。 宜城市博物馆名誉馆长、原宜城市文化局局长、原宜城市老促会副会长李福新介绍,新街地处襄枣宜三县交界中心,中共鄂豫边区特委,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迁至新街,到改组为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临时省苏维埃政府期间,是襄枣宜根据地鼎盛时期,但鄂豫边临时省委一经组建就遭到国民党的又一次残酷围剿,苏维埃政权基本被摧毁。6月底,鄂豫边临时省委机关被迫从苏区新街迁到白区南阳,次年6月,鄂豫边临时省委在河南南阳因叛徒出卖遭到破坏,停止活动。7月,豫西南的唐河、沁阳等县的党组织相互连续,组建了中共鄂豫边区临时工作委员会,代行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的职权,工作的区域由鄂北的襄枣宜转到豫西南的唐(河)、桐(柏)沁(阳)。
(红九军二十六师临时指挥部舒家洞)
后勤工厂遍布山岗 在新街村东北方,沿着绵延起伏的丘陵,凳岗山下的舒家洞是当时红九军二十六师临时指挥部,一条小溪从洞口前流过,狭小的洞口被丛林掩蔽,如不是洞口的石碑和上方的牌匾,远观很难发现。 深入其中,别有洞天。山洞分前后两洞,前洞内约80平方米,最高3米左右,最低处不足1米,右侧有一块伏地巨石。后洞比前洞地面高,经过改造后可能一人通过,洞内约40平方米。 “老一辈人都说里面住过红军,现在山上还有当年红军挖的战壕。”新街村党支部书记王伟说,我们小时候经常到洞里玩,以前进后洞的洞口非常小,需要趴着爬进来,后洞还有一处天井,大小仅能一人爬出,可直通外面。 1930年4月,鄂北特委重建后,组建鄂北红军游击队第13大队。5月14日蔡阳铺首义成功后,该部队整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鄂北总队,6月25日又在襄阳县黄龙垱陶山庙再次进行整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进入红军正规编制序列,下设5个总队和1个手枪队,共1500余人,600多支枪,这也是鄂北党组织组建的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 1930年至1931年间,舒家洞曾作为红九军二十六师临时指挥部,在召开过军事秘密会议。在舒家洞周边的村落,散布着红军枪炮厂、子弹厂、被服厂等兵工厂和红军后方医院。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被服厂旧址)
在新街村6组,一栋民房旁的废墟杂草丛生,“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被服厂旧址”立碑被淹没其中,在纪念馆的史料照片中,我们找到了被服厂、子弹厂、枪炮厂的身影。 1930年8月,红九军二十六师在新街建立被服厂,厂房是一栋旧式4间2层小楼,后新街东边的迁陡沟,共有职工5人,主要任务是给红军做棉衣、棉帽、棉被、子弹袋等。同年9月,红九军二十六师在新街东边的陡沟建立子弹厂,全厂有8名工人,主要是利用旧弹壳换火、装药、安弹头,每天能生产500发子弹。 l931年6月,鄂豫边区临时省委迁到新街老集。10月,红二十六师攻克襄阳张家集,将缴获敌人枪炮厂的机械设备迁到新街东部范湾村,建立了枪炮厂。11月,子弹厂与枪炮厂合并,在新街的范湾村建立枪炮子弹厂,除了修理枪炮外,还生产了100多支新枪。 1931年底,国民党重兵围剿宜东苏区,被服厂、枪炮厂也先后随二十六师撤离新街。1964年,被服厂房屋被拆除。l985年,宜城县新街乡人民政府在原址立碑。 李福新介绍,当时新街不仅是当时鄂豫边区革命的指挥中枢,也是红九军二十六师的后方根据地,为鄂豫边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原址重建的鄂豫边区临时省委)
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在新街村老街,鄂豫边区临时省委旧址正在重建,3间瓦房已经主体完工,即将进行内部装修。 旧址门前,鲜艳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迎风飘扬,l985年新街乡人民政府在原址的立碑上,“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 鄂豫边区临时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碑文依旧清晰。 红九军二十六师临时指挥部舒家洞修复工程也接近尾声,洞内进行修缮,展示红色文化,重现当年革命先烈秉烛谋划革命斗争的场景,洞外配套基础设施也已建成。 “革命先烈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信仰坚定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赓续传承的基因。”新街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介绍,近几年来,新街村依托红色资源,坚持文旅融合发展,让革命遗迹和红色文化成为新街村最靓丽的景点,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续写时代发展新篇章。 2015年,宜城市委、市政府投资数百万元修建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分星星之火、浴火重生、烽火连天、红色首府、红旗不倒等五个单元,展现了鄂豫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如今,该馆是襄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宜城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中共宜城市委党校红色教育基地、襄阳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也是许多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史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的基地。去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接待游客80余批次,累计四五千人。 2020年,板桥店镇依托红色资源禀赋,规划对鄂豫边区临时省委旧址、红九军26师驻地“舒家洞”,枪炮子弹厂、被服厂、红军医院等遗址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逐步打造一条完整红色教育线路。 在红色引擎的带动下,新街村充分发挥丰富的林果资源优势,打造成片的生态观光采摘果园,在红色旅游线路沿线种植精品黄桃200亩,李子30亩、大枣15亩,探索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湖北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祝兆林 通讯员 黄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