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身居要职,更没有豪言壮语。在平时见了面,估计你也不知道他(她)是谁。但在重大事件面前,他们却表现得异于常人,他们心里想到更多的是组织的培养、自己肩上担负的职责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全市上下全力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600万襄阳人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疫”前先锋黄俊的抗疫故事。 妈妈在武汉打怪兽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再过一天就是除夕了,但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黄俊和同事徐正芹、马怡三名医务人员离开襄阳,踏上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征程。 20多天过去了,他们在武汉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记者采访到护士黄俊。 说走就走,迅速适应 黄俊今年34岁,2010年参加工作,是拥有9年重症患者护理经验的高年资护士。 1月22日接到医院要支援武汉的通知,她只和家人交代了一声,就立马报了名,经过筛选,她和徐正芹、马怡组成支援队,次日中午就出发了。 三人支援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所在病区是由原来的普通病房改造的临时重症病房,主任和护士长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大多都是从别处支援来,有的还没有重症患者医治经验,科室的设备和物资也尚未完全配齐,有些设备也和平时用的操作方式不同。 但黄俊顾不上担忧和害怕,她与同事立刻投身工作,刚开始每天从上午8点到晚上6点不间断的工作,打针、抽血、护理病人、抢救重病患,同时还要整理物资,想办法规范工作流程,尽快掌握新设备的使用,以便更好的救治患者。
虽然中午有1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但她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口罩等紧缺物资,直接放弃吃饭,忙完工作后才吃饭。 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病区工作流程得到完善,支援的人也越来越多,工作更有条理了。 危险操作,无惧无畏 在重症病房里,最危险的操作莫过于气管插管,而这又是此类病人最常见的操作,因为此项操作需要充分暴露患者气管,以便于顺利插管,有些困难气道需要多次反复尝试,难免引起患者呛咳,扩大被病毒传染的风险。 黄俊还清楚的记得在这里协作的第一例气管插管,那是第一天夜班晚上9点多,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到80多,一般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医生立即着手开始进行气管插管,黄俊在一旁进行协作,准备药物、协助开放气道、推送药物……经过十多分钟的抢救,患者血氧饱和度慢慢上升至90多,她才松了口气。 离开病房后,才觉得背上都被汗浸湿了,也感到有些后怕,但更多的是救回患者的成就感。 穿上厚重的防护装备,常规的打针、抽血操作也变得困难,双层手套影响手感,护目镜起雾更是让人“雾里看花”,黄俊就蹲在病床前耐心用手触摸,用眼寻找,争取穿刺一次成功,减轻患者的疼痛。经常做一项操作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她就给自己打气,尽快投入下一项工作中。 击退“怪兽”,期待团圆 下班休息后,黄俊会和家人视频通话,家人都会叮嘱她要做好防护,勤洗手,吃好饭,睡好觉。 黄俊的儿子今年7岁,从来没有离开妈妈这么久,在和黄俊视频聊天时,儿子问她去哪里了,为什么这么久不回家。黄俊告诉他:妈妈在武汉打怪兽。儿子担心地问:那你打得赢麽?黄俊说:妈妈一定会赢的! 黄俊也想告诉襄阳的同事,上班时一定要做好防护,正规操作,只要防护措施做好了一定会安全的,衣食住行的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只要我们齐心克服它,一定会打一个漂亮的胜仗! 多年后 人们再次提起 2020年岁末年初 我们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而现在,一切安好...... 是因为有他们在守护
|